close

【翰林出版社編輯育齡來函】

Win贏國文複習講義P113頁
二月→月分代稱:花月→有一說三月亦為花月?
三月→月分代稱:桐月→一說為三月、七月?

以上為讀者查到的資料,覺得迷惑,想請問老師:講義上月分的論據出自何處(哪一本書或者典故)及如何判斷,請老師解答!

【回覆】

先談「月份代稱」的異說。在一般古典詩文、書畫落款中,確實存在著「花月」作「二月」或「三月」的異說,「梅月」作「二月」、「三月」或「四月」的用法;而「桐月」作「七月」的說法則未見,這一點還望貴讀者原諒阿賢才疏學淺,並請告知此說出處,以廣見聞。

再談論據出自何處。

「花月」一稱源於「花朝節」,「花朝節」的日期有三種說法,即陰曆二月二日、二月十二、二月十五(參見《中文大辭典》「花朝」條,與《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》http://140.111.34.46/newDict/dict/index.html),《Win贏》僅取農曆二月十五之說,是著眼於方便記憶與減輕學生負擔,春花秋月,良辰美景,秋則八月十五,春則二月十五,如此而已。

至於「桐月」可以參見《中文大辭典》「桐月」條:「陰曆三月別稱。」而《Win贏》114頁「月份代稱」的說明:「暮春,桐花開。」的說法,可與傳統「二十四番花信風」的說法參照,「桐花」為「清明」節氣的花信之一,時屬暮春,故云。傳統「二十四番花信風」的說法可以參閱拙作〈花信年華〉一文http://blog.pixnet.net/ismouse/post/20240670

最後談異說的取捨。網路上隨便查,每個月份最少都有十種,甚至三十種以上的代稱,編寫《Win贏》時,阿賢斟酌再三,盡量選擇詩文常見者,仍是著眼於方便記憶與減輕學生負擔而已。至於為何在異說中,選擇了「花月→二月」、「桐月→三月」、「梅月→四月」的說法,這其實也沒什麼了不起的學問,因為我們平常用的農民曆上,就是這樣寫的囉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噪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